木俑
据考古发现,以木俑随葬的习俗自战国开始,尤其流行于当时的楚国境内,现在湖南长沙楚墓,以及湖北鄂城、河南信阳长台关和山西长子等地出土了数量不等的战国木俑。木雕工艺在战国时期比较发达,尤以楚国应用广泛,制作精美。唐代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和哈拉和卓出土大量木俑。早期木俑制作手法朴拙粗犷,榫卯结构而不施彩。盛唐时期木俑制作精整并施彩绘。题材广泛,富有生活气息,制作手法随意自由,不事纤巧,表现了地处丝绸之路东段要冲、中外文化交汇和各民族杂居的地方特色。其中以木、泥、纸、绢并用,雕、塑、绘、缝兼施制成的俑,则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傀儡戏人物形象。
石俑
据现有考古资料显示,墓葬内出土石俑始于东汉,盛于南齐和南梁。四川一带出土东汉时期石俑多件,表现抚琴、劳作、俳优等不同人物形象,雕刻技法已近熟练,能发挥石材的特性,具有庄重厚朴的风格特点。丹阳南齐帝陵发现的石俑制作粗率,南朝梁墓出土石俑较多,南京灵山大墓出土石俑6件,其中3件保存完整。其中之一为侍吏形象,头戴竖梁冠,脸丰满,蓄长髯,宽袖,形象真实,精神饱满,是南朝石刻表现现实人物的精品。1958年在陕西西安驾坡村发现的唐开元二十八年杨思勖墓出土一对大理石妆彩贴金石俑,造型完美,极为罕见。